然而,洛水并非单指一条河流,它实际上有两条:一条发源于陕西北部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渭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称为北洛水;另一条发源于华山南麓,流经陕西洛南县,向东流至河南,最终注入黄河,被称为南洛水。
那么,古文中提到的“洛水”究竟指的是哪一条呢?《水经注·卷十五》中的描述有助于我们解答这一问题。书中记载道:洛水出自京兆上洛县的冢岭山或灌举山,并详细列出了洛水与其他水系如丹水、尸水、乳水等的交汇情况,最后流入洛水。水经注中的记载显然是指南洛水,因为它明确提到洛水从上洛西山流出,朝东南流入黄河。
《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也有类似的描述,称洛水发源于洛阳西山,并流向东北汇入黄河。这一记载进一步证实了洛水即是南洛水。
《汉书·表诸侯王表》则记载,周朝自幽王与平王之后日益衰弱,夹在河洛地区的诸侯国也感到焦虑不安,最终分裂成东周与西周。这“河洛”一词显然指的就是位于黄河与南洛水之间的区域。
《史记·八书·河渠书》提到,庄熊罴建议开渠引洛水灌溉盐碱地,这一项目在汉武帝时期实现,所指的洛水显然是北洛水。此工程涉及引流北洛水,以解决蒲城县东南一带的农业灌溉问题,体现了古人对洛水的实际应用。
《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到,司马迁的父亲太史公司马谈在周南病重,未能随汉武帝一同前往封禅。司马迁在归国途中前往河洛之间拜见了父亲。这里的“河洛”并未明确指出是指南洛水或北洛水,只是泛指这一带地域。
从这些古籍的记载来看,洛水多指南洛水,北洛水则较少提及。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水系的地名常有交替使用,甚至并不总是特指某一条河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河洛二字的使用并非单纯的地理名称,它更具文化意义。它不仅代表黄河与南北洛水之间的区域,还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类似于“中原”或“华夏”这一类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
在地理范围上,河洛地区包含了今天的河南北部、陕西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等区域,涵盖了夏商周三代的故地。夏朝最初的都城阳城,位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而商朝的都城则迁徙多次,最著名的是亳(今河南商丘),殷(今河南安阳)等地。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今陕西西安),东周则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秦国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而西汉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则位于此地。
综上所述,河洛地区的地理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河洛”范畴,包含了更广泛的中原和周边地区。而从文化角度看,河洛不仅是地理区域的代名词,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凝聚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