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强调,秋收起义必须“高高打出我们的旗帜”。
设计这面军旗的任务落到了陈树华、何长工和杨立三三人肩上。
何长工是众所周知的革命前辈,不再多说。
陈树华是湖南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后来却选择了叛变。
杨立三,则是湖南长沙郊区一户贫寒农家出身,生于1900年11月18日。家境极其贫困,靠亲友接济才得以读完私塾和小学,有半个秀才的底子。
1920年,他加入了湘军,被安排担任文书,后来还做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
他与主席同乡,参加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过主席的演讲,投身革命组织。
三人都为承担设计军旗的光荣使命感到自豪,却也因时间紧迫、毫无经验,不得不日夜赶工。
在修水县城的商会会馆内,煤油灯昏黄微弱的光芒下,三人绞尽脑汁展开设计。
何长工曾见过苏联红军的军旗样式,建议借鉴其红色底色和标志性元素。于是,一个初步方案浮出水面:旗帜底色为鲜红,象征革命烈火燃烧;中央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星中镰刀斧头象征工人和农民,旗左边的白色旗管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行苍劲有力的字迹正是杨立三亲笔,字体豪迈,与旗帜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威武。
毛主席看到这面军旗后,连连称赞。
从此,在这面军旗的指引下,红军英勇奋战,接连获得胜利。
虽然后续军旗有所修改,但五角星、镰刀斧头及鲜红底色这几个基本元素一直保留。
杨立三的贡献远不止于此。红军时期,他负责后勤保障,先后担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为突破敌人封锁、巩固革命根据地做出巨大贡献。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拿破仑也说过“军人靠胃打仗”,红军一次次胜利,杨立三的后勤保障功不可没。
他还发明了一个字——“饻”。
众所周知,1940年前后抗战进入极其艰苦阶段。日军的扫荡封锁,加上罕见的旱灾、水灾与蝗灾,使粮食歉收,粮价暴涨。
老百姓生活困顿,八路军军工人员也难以维持基本开销,除了配发工装,伙食和日常花销均靠工资。
许多人有家属,工资关系着全家生计。
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他深知,工人吃不饱肚子,怎能生产出优质弹药,打败侵略者?
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一项新措施:不再用现金支付工资,而改发实物。
即用实物单位替代货币计薪。
上级批准后,这一办法开始实行。
于是,杨立三创造了一个新字“饻”,作为工资单位。
一“饻”大致对应实物:中等小米二斤,中等小麦一斤,油盐各五钱,外加一方尺中等白土布……
使用“饻”计酬后,工人生活不再受物价波动影响,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工作积极性显著提升。
这一创新保障了军工生产,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该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仍被沿用,直至1950年物价稳定才废止。
不仅是军工人员,八路军前线将士同样遭遇困境。
八路军真心抗战,深受百姓拥护。随着战争推进,部队人数快速增长。
最初仅4万余人,至1940年已激增至约30万。
然而,蒋介石政府只承认4.5万编制军人,超编部队既无枪弹供给,也无军饷。
即使编制内军人,军饷也常被拖欠,时常延迟数月。
灾害频发、物价飞涨、部队扩编、军饷拖欠,八路军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面对严峻形势,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八路军管家”杨立三。
但众所周知,他也深陷难言之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并非孙悟空,无法变出粮食和军饷。
杨立三遂多次向周恩来和朱德反映,借助他们广泛的人脉关系,催促政府及时拨付军饷。
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门生遍布全国;朱德有着深厚革命人脉。
两人联手施压,成功追回几个月军饷,缓解了燃眉之急。
虽然如此,拖欠的军饷仍是杯水车薪,因为八路军人数众多。
杨立三另有多重举措:
一是发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捐款。每次八路军胜利后,他总会及时召开庆功会、新闻发布会,积极联系记者报道,激发社会热情。
抗战期间,400多万华侨为祖国捐款13.2亿元,其中部分支持八路军。
陈嘉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会”,捐款超过6万元。爱国捐款占八路军总经费约十分之一。
二是向边区政府求援。边区拥有工厂、商人,能征收工商税,还可发行公债,贸易收入尚可。
杨立三申请后,援助不断流入。边区财政支出92%用于军队保障。
三是自建银行,向金融机构贷款。
八路军1940年向各大银行贷款2185万元,次年增至3358万元,极大缓解了资金紧张。
此外,八路军在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冀南银行”,设立880个信用合作社,助力根据地经济和生产自救。
这一创举由杨立三策划,他本人担任银行董事长。
不仅如此,还印制军用货币。
冀南银行9年间发行47种本币、9种本票,累计发行冀钞超2012亿元。
从此,八路军财政状况大为改善。
四是鼓励发展私营经济,激活民间财富。
杨立三与滕代远提出“滕杨方案”,积极扶持私营企业,保障生产和劳动有报酬,允许合法收入。
该举措迅速激发各根据地生产积极性,实现自给自足。晋察冀豫边区部队不仅自足,还向总部上缴9000万元。
此外,杨立三还召集军工同志研制“八一式”步枪,补充武器短缺。
兵工厂还成功生产掷弹筒、地雷等装备。
在抗战期间,杨立三领导的后勤部门共制造9000余支步枪,维修1万多支,炮兵装备1500余门,生产掷弹筒2560门,制造枪弹230万发,掷弹弹19.8万发,手雷58万颗,地雷1100多万颗。
解放战争期间,杨立三依然作出杰出贡献。
淮海战役的胜利,除了指挥得当和将士英勇,后勤保障更是关键。
有句名言:“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这小推车里装载的,是军粮、武器弹药和攻城器材。
没有这些后勤支持,再高明的战略也难以获胜。
而这场战役的后勤主管正是杨立三。
他的卓越表现获得上下高度赞誉。
1953年5月初的财经工作会议上,毛主席专门致信杨立三,商讨会议议题和准备工作。
5月20日会议期间,主席发出惊人言论:“军费问题,没有杨立三参加不行。”
这句话彰显了杨立三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杨立三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虽与后勤无关,却堪称奇功。
1935年8月,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首长们同甘共苦,亲自涉险。
但周恩来因病体虚弱,被迫坐担架。
周恩来常年废寝忘食,昼夜研究敌情、处理电报,积劳成疾。
草地艰苦缺医少药,他病情加重,患肝炎和阿米巴肝脓肿,时常高烧昏迷,难以进食。
杨立三不顾自身病痛,毅然将周恩来抬上担架。
尽管周恩来多次挣扎想自己走路,杨立三坚持不让他冒险。
彭德怀得知后大声喊:“抬!”
他命令萧劲光立即组织担架队,誓死护送周恩来走出草地。
陈赓自愿担任队长,杨立三坚持加入。
陈赓劝阻说:“你病了,不必跟我们一块。”
杨立三坚定答应:“我不仅要过草地,还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