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悄悄话”的双向私密性就被打破了,每个问题和答案都可以是公开的:在公开的前提下就意味着,提问箱的回答者并不一定诚实地表露心中所想。甚至,由于这种看似私密的问答其实是在舞台上的,有意无意地,回答者可能会去塑造一个想象中的、想传递的形象。
不过这里并不是去质疑回答者的诚实,事实上很多有关隐私的问题,完全的诚实或许显得愚笨。于是,公开提问箱的内容便有了表演的性质,一个有趣的问题和一个出巧的回答往往更能引起看客的兴趣,而若这个问题是 “越界的”,无论它是涉及隐私还是超越社交层次,出于 “越界”所满足的人本性的窥私欲带来的短暂快感,好奇心会吸引更多的人点开查看答案。
02
如果你和提问箱的主人是亲密的朋友,你可能不会提出问题,或者只是提出玩笑闲聊的无关话题给ta增加点人气,毕竟那些所谓的隐私问题,你可能基本上都知道答案。
这些提问如果发生在正常的实名聊天中不会引发任何顾虑和问题的话,为什么需要一个匿名机制来完成呢?这样就似乎有些矛盾:普通的问题完全不需要匿名,而需要匿名的问题,大多数都不应该被分享和随意浏览。
那么,那些真正想要提出问题的匿名者则有两种可能:一是羞怯于常规社交,二是提出没有身份顾虑的“越界”问题。
提问箱既然是为沟通提供便利,那么过往问答记录的可浏览性就是一种对提问箱主人个人的曝光行为。这有点类似“暴露—偷窥”的模式。 但这里并不是指那种贬义的在被暴露方或被窥视方拒绝的基础上的暴露狂和偷窥狂。
popi塑造的是一种具有沟通性的模式: 暴露者享受袒露内心的感觉,并不在乎窥视者是谁。这就使偷窥成了光明正大的窥,而提问箱隐秘性也只是体现在匿名机制上。并且,匿名的无责任抵消了提问者的道德感,促使其可以提出一些不必考虑后果的“越界”问题。
一般意义上的偷窥暴露可能是因为被压抑,而匿名提问机制的诞生可能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冷漠、被隔绝感等—— 被压抑者的欲望被压抑而无法表达,但是被隔绝者的欲望根本没有人看到。
03
喜爱自我表达的人和用popi回答匿名提问的人都有同样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被人知道, 但二者的不同在于,自我表达者只进行单向的输出,但popi这种模式则是多向的、共享的:
回答者回答问题满足提问者的好奇心,提问者变相满足回答者的倾诉欲。并且ta们又共同地成全了更多旁观者的窥视欲,以及满足了提问箱主人的展示欲与表达欲。
窥探者的隐匿性带给倾诉者安全感,回答过程本身又给答问双方带来亲近感。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存在着越界行为,同时对于各方的越界行为都选择熟视无睹。 ta们在合谋的越界之后各取所需,获取共同的越界体验。
04
这种非常规的社交方式背后,除去娱乐心态,更多的是孤独。而现代人的孤独几乎都伴随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不会选择把不加掩饰的“本我”露出给观众们看,因此只会以非常态的一面“自我”甚至“超我”来展示和显露。
这种关系不会也不可能是常态化的,它仅仅可能是常规聊天的一个突破口,最后依然需要回归到双方开诚布公的交流。这种方式不过是孤独世代里一种无奈的安慰:公开在“舞台”上的秘密,不过是为了探寻与袒露内心。
最后,思思希望大家仅仅把popi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不论是微博、朋友圈还是popi,希望大家用合理的手段表达自己,多多结交朋友,积极参加身边社交活动,每个人的小星球都会遇到小王子。
文编丨田婷婷
图丨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